你知道吗?鸟类根据其生态习性和形态特点,大致可以分为鸣禽、攀禽、猛禽、陆禽、涉禽和游禽六大生态类群。
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就是鸣禽中的斑鸫和赤颈鸫。
斑鸫和赤颈鸫都是鸫属鸟类。鸫属是鸟纲鸫科的一个属,由一群中等体型的食虫或杂食鸟类组成。全世界约有69种鸫属鸟类,其中中国有16种,这些鸟主遍及非洲、欧洲、亚洲、大洋洲、美洲大陆,而斑鸫和赤颈鸫于每年迁徙季节都会在北京现身。
斑鸫
斑鸫又叫串儿鸡,中型鸟类,体长23厘米左右。这种鸟有两个亚种,颜色差异比较明显。
一种是北方亚种,上体从头到尾呈暗橄榄褐色,还夹杂着一些黑色;下体为白色,有大量斑点;两只翅膀和尾巴是黑褐色的,整体看上去体色较暗。
另一种则是指名亚种,指名亚种上体是灰褐色的,腰和尾上的覆羽有时具栗斑或为棕红色;腹部是白色的,喉侧有黑色的斑点;翅膀是黑色的,尾巴基部和外侧是棕红色的。其体色看上去要淡一些,目前这种拥有红色尾巴的亚种也叫作红尾鸫。
斑鸫 来源:见水印
斑鸫主要栖息于各种树林内,但繁殖期和非繁殖期偏爱的栖息地有所不同。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西伯利亚泰加林、桦树林、白杨林、杉木林等各种类型森林和林缘灌丛地带;非繁殖季节则会栖息于杨桦林、杂木林、松林和林缘灌丛地带,也会出现于果园、农田、地边和村子附近的疏林灌丛草地中,尤其是林缘疏林灌丛和农田地区,在迁徙期间常能见到斑鸫出没。斑鸫平时主要以昆虫为食,甲虫、蝗虫、金龟子、步行虫等昆虫都在它们的食谱中。
草地上的斑鸫,来源见水印
我国能见到的斑鸫一般为冬候鸟或旅鸟,全国均有分布。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这段时间,在北京市内公园及郊区林地可以看到集成数十只、上百只大群的斑鸫在此停留,但是这个时间受时间和气候影响并不是固定的。3月末或者4月末,甚至5月初的时候也可以见到,在5月初之后一般就很难见到了。
再告诉你一个秘密,斑鸫的鸟群里,不一定都是斑鸫,还有可能混入赤颈鸫哦!
赤颈鸫
赤颈鸫,又叫红脖鸫、红脖子穿草鸫,同斑鸫一样是中型鸟,体长也和斑鸫接近,在24厘米左右。
赤颈鸫 来源:见水印
赤颈鸫的长相就像它的命名一样,颏、喉、一直到上胸都是红褐色的。除了有明显的红脖子,赤颈鸫身上的色彩可谓泾渭分明,上体灰褐色的,腹部延伸到臀部则是纯白色。
赤颈鸫主要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树林中,泰加林和针叶林中尤为常见,迁徙季节和冬季也出现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阔叶林、次生林和林缘疏林与灌丛中,有时也会在乡村附近果园、农田和地边树上或灌木上活动和觅食。它们主要以吉丁虫、甲虫、蚂蚁、鳞翅目和鞘翅目等昆虫及昆虫幼虫为食,也吃无脊椎动物以及灌木果实和草籽。
一般在我国见到的赤颈鸫都是旅鸟和冬候鸟,它们主要分布在黑龙江、吉林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北京、陕西、宁夏、青海、甘肃、四川、湖北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每年春季4-5月或秋季9-10月的时候,在北京市内公园及郊区林地可以看到它们成群活动,有时在斑鸫“鸟堆”里也可以看到它的身影。
你知道吗?赤颈鸫和斑鸫一样,也分为2亚种,不过那也是曾经的事情了。
黑喉鸫 来源:见水印
赤颈鸫原本是一个独立种,但有段时间和黑喉鸫合二为一了,也就是说赤颈鸫有了2个亚种。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6年,有人发现黑喉鸫和赤颈鸫在同在一个区域繁殖而彼此并不互交,这表明黑喉鸫和赤颈鸫已经完全处于生殖隔离的状态,按照种的定义理应承认黑喉鸫和赤颈鸫的独立种地位。从那以后,赤颈鸫没有了亚种区分,成为了单型种。
看了赤颈鸫的历史变化,不得不令人感叹,小小的鸟儿还有这么一段复杂的“家庭背景”呢。
审稿:刘欣,动物学博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