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平衡其势力,曹叡在临终之际快速提升了曹爽的职位,使之与司马懿并驾齐驱。
太子即位,年八岁;大赦。尊皇后曰皇太后,加曹爽、司马懿侍中,假节钺,都督中外诸军、录尚书事。《资治通鉴.魏纪六》
曹爽是个没有深厚政治背景的皇室成员,突然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权力,内心的激动是难以言表的。
起初,他还能与司马懿保持谨慎的合作,
但不久后,在何晏、丁谧、毕轨、邓飏等年轻派别的怂恿下,
开始对司马懿进行排挤,企图一人独揽大权,成为唯一的赢家。
丁谧画策,使爽白天子,发诏转宣王为太傅,外以名号尊之,内欲令尚书奏事,先来由己,得制其轻重也。爽弟羲为中领军,训武卫将军,彦散骑常侍侍讲,其馀诸弟,皆以列侯侍从,出入禁闼,贵宠莫盛焉。《三国志.魏书·诸夏侯曹传》
俗话说: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。
遭受他人践踏,反抗的情绪自然而生。
然而,这种反抗的结局可能是家族被灭,也可能是立国称帝,这一切唯有天命可知。
司马懿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,他步步为营,逐渐积累力量,等待时机给予曹爽致命一击。
而曹爽一方却因轻敌冒进而显得过于自信。
晏等遂与嘏不平,因微事免嘏官。又出卢毓为廷尉,毕轨又枉奏毓免官,众论多讼之,乃复以为光禄勋。孙礼亮直不挠,爽心不便,出为扬州刺史。《资治通鉴.魏纪六》
傅嘏、卢毓、孙礼三人因与曹爽结怨而被史书记载为“众论多讼之”。
表明不满曹爽所作所为的不止他们三个。
而精明的司马懿随即拉拢了傅嘏。
晏等遂与嘏不平,因微事以免嘏官。起家拜荥阳太守,不行。太傅司马宣王请为从事中郎。《三国志.魏书·王卫二刘傅传》
240年,孙权觉得魏国换了个小皇帝,是自己的机会,于是大举北伐,却不小心给司马懿刷了经验值。
六月,乃督诸军南征,车驾送出津阳门。帝以南方暑湿,不宜持久,使轻骑挑之,然不敢动。于是休战士,简精锐,募先登,申号令,示必攻之势。吴军夜遁走,追至三州口,斩获万馀人,收其舟船军资而还。天子遣侍中常侍劳军于宛。
四年秋九月,帝督诸军击诸葛恪,车驾送出津阳门。军次于舒,恪焚烧积聚,弃城而遁。《晋书.宣帝纪》
朱然、诸葛恪被赶走后,司马懿的声威显著提升。
曹爽及其同党觉得此事对他们来说影响不好,决定制造大新闻以挽回颜面。
于是,他们计划对蜀汉发动攻击,企图借此提升声誉。
然而,事与愿违,兴势之战导致重大损失,引发了一片怨言。
正始五年(244年),爽乃西至长安,大发卒六七万人,从骆谷入。是时,关中及氐、羌转输不能供,牛马骡驴多死,民夷号泣道路。《三国志.魏书·诸夏侯曹传》
费祎进兵据三岭以截爽,爽争嶮苦战,仅乃得过。所发牛马运转者,死失略尽,羌、胡怨叹,而关右悉虚耗矣。《汉晋春秋》
后来,诸葛恪因出兵失利,引发了民怨沸腾,最终遭遇政变。
此时曹爽的处境已极为危险。然而他进退两难,只能继续前行。
他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,提拔亲信,抑制豪门贵族,结果在247年5月,司马懿以病为由,不再参与政事。
曹爽用何晏、邓飏、丁谧之谋,迁太后于永宁宫,专擅朝政,兄弟并典禁兵,多树亲党,屡改制度。帝不能禁,于是与爽有隙。五月,帝称疾不与政事。《晋书.宣帝纪》
但老司马在暗地里可搞了不少小动作。
(孙礼)往见太傅司马宣王,有忿色而无言。宣王曰:“卿得并州,少邪?恚理分界失分乎?今当远别,何不懽也!”礼曰:“何明公言之乖细也!礼虽不德,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?本谓明公齐踪伊、吕,匡辅魏室,上报明帝之讬,下建万世之勋。今社稷将危,天下凶凶,此礼之所以不悦也。”因涕泣横流。宣王曰:“且止,忍不可忍。”《三国志.魏书·韩崔高孙王传》
再次遭受曹爽打击的孙礼,直指当下社会的黑暗面,将希望寄托于司马懿。
面对孙礼的直言,司马懿仅以“忍耐”作为回应。
孙礼的态度并非个例,反映出众多权势贵族的共同心声——若他们的力量足够强大,司马懿便会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。
从高平陵政变的情况看来,暗中被司马懿拉拢的豪门还有:蒋济、高柔、许允、陈泰。
同时司马懿还有自己的嫡系:司马师、王观。
宣帝之将诛曹爽,深谋秘策,独与帝潜画,文帝弗之知也。
初,帝阴养死士三千,散在人间,至是一朝而集,众莫知所出也。《晋书.景帝纪》
司马师早已与其父亲密谋对付曹爽,并秘密培养了三千死士。
作为中护军,他控制着一部分禁卫军。
王观曾是司马懿的部下,后因得罪曹爽而转投旧主。
甚至曹爽的内部也遭到了司马懿的渗透。
初,宣王勒兵从阙下趋武库,当爽门,人逼车住。爽妻刘怖,出至事,谓帐下守督曰:“公在外。今兵起,如何?”督曰:“夫人勿忧。”乃上门楼,引弩注箭欲发。将孙谦在后牵止之曰:“天下事未可知!”如此者三,宣王遂得过去。《世语》
守武库的都督,愿意效忠曹爽的夫人,抵抗司马懿的军队,结果被一个叫孙谦的阻止了。
没有孙谦,凭着司马师的军队,夺取武库也有希望,只不过波折就大多了。
《孙子兵法》有云: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。” 司马懿发起的高平陵之变,恰是对这一原则的绝佳演绎。
真正的高手,在战事未起之前,便已让诸多实力派人物站到了自己这边,而敌人则只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立和寒意。
这样的策略下,战斗尚未真正开始,对手就已注定败北。
我们常嘲笑曹爽兄弟是胆小如鼠、猪狗不如的人物,面对绝境竟不敢与司马懿一决高下,轻易地缴械投降。
然而,王凌又如何呢?
这位曾在广陵对抗吕范、夹石保护曹休、芍陂击败全琮的将军,在面对司马懿时,也是一枪未发便选择了投降。
“故善战者之胜也,无智名,无勇功。” 面对司马懿,曹爽和王凌都未曾真正交锋,便选择了投降。
人们普遍认为司马懿并无过人之处,只是遇到了两个懦弱的对手。
然而,这正是《孙子兵法》中所推崇的胜利之道!
众多豪门站在司马懿身后,曹爽凭什么与他竞争?
仅凭桓范一个人吗?
如果他的部下都像桓范那样忠诚,曹爽自然不会轻易投降。
但问题是许多部下是辛敞这样的人,出城跟随你只是尽个下属的责任,要为你拼死战斗就别想了。
宪英曰:"安可以不出。职守,人之大义也。凡人在难,犹或恤之;为人执鞭而弃其事,不祥,不可也。且为人死,为人任,亲昵之职也,从众而已。"《世语》
在成功拿下曹爽后,司马懿采取了宽大的处理方式,仅对首要罪犯进行惩处,而那些曾随曹爽出关的人如辛敞、鲁芝和杨综等都得到了赦免。
作为曹爽的属官,王基虽然形式上被罢免,但很快又被司马懿重新启用。
即便是与曹爽有亲戚关系的夏侯玄,司马懿亦未加害。
曾经因曹爽而受挫的卢毓、孙礼和傅嘏等人也因此得以重振旗鼓。
在这一阶段,司马懿并没有显露出反叛的迹象,朝廷内外普遍视其消灭曹爽为一件顺应民意的好事。
然而王凌错误地判断了形势,以为司马懿树敌众多,自己造反有望成功,结果却导致了悲剧的发生。
兵不血刃地平定王凌之后,司马懿在两个月后就去世了。
死前他没有加九锡,连“安平郡公”的爵位也辞了,比曹操当年差远了。
他的两个儿子在他的基础上继续努力,把司马家推上了顶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